体 “谈” 记忆|六桨舢板劈波斩浪,回看航海多项运动的 “那些年”
体 “谈” 记忆|帆影桨声里的回响:航海多项运动的流金岁月
当汕尾红海湾的帆船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的风里扬起白帆,当翟墨船长从上海白莲泾码头再度启航续写环球传奇,这些当代航海图景总能唤起人们对一段逝去时光的记忆 —— 上世纪中叶,以六桨舢板为核心的航海多项运动曾席卷全国,在江河湖海间刻下无数热血印记。
启航:国防体育催生的运动热潮
1953 年初春,汇泉湾的晨雾还未散尽,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的四位先行者已踏着湿冷的沙滩选定了中国航海运动的起点。遵照贺龙元帅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的指示,青岛航海俱乐部在南海路 3 号悄然成立,每年 5 月 4 日自此成为中国航海人的精神坐标。这片曾孕育中国首个外国帆船俱乐部的海域,如今扛起了新中国航海运动的大旗,天然港湾的优势、海军驻地的支撑与浓厚的群众基础,让青岛成为名符其实的 “航海摇篮”。
短短三年间,航海多项运动已从青岛辐射全国。1956 年 7 月,首届全国航海运动会在青岛拉开帷幕,上海选派的 26 名运动员从苏州南路 76 号的黄浦游泳池训练基地出发,在 7 个单项中斩获舢板总分第三和男子综合赛冠军的佳绩。彼时的运动项目包罗万象,荡桨、驶帆、武装游泳等 8 至 12 个科目兼具实用性与竞技性,六桨舢板作为核心载体,承载着 “抗风力强、可划可驶” 的独特优势,成为衡量运动水平的核心标志。
1958 年,航海多项运动被正式列入第一届全运会竞赛序列,20 余个省市组队参赛的盛况创下纪录。上海队在鲁班路 800 号活动站加紧集训,陆上攀登架的汗水与港口镇船坞的水波交织,最终在 1959 年的全运赛场上收获 2000 米荡桨第二、万米荡桨第三的成绩。同一时期,清华大学在 1958 年组建的航海多项运动队也崭露头角,队员们在昆明湖上练荡桨,在马约翰塑像旁的静水台练技术,最终代表北京夺得全国比赛第九名的成绩。

激荡:桨声里的群体记忆
“一、二!嘿呦!”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后海,高中生舢板队的号子声总能穿透晨雾。七人一组的编队里,六名桨手需精准配合舵手指令,脚蹬横档、身体俯仰间,三四米长的木桨在水面划出整齐的弧线。初次训练的少年们手掌磨出血泡,屁股蹭破皮肉,却仍盼着早日驾船破浪,这种热情在上海、青岛、北京的水域处处可见。
基层队伍的蓬勃生长是这段历史最动人的注脚。上海肥料公司女子队从未想过会创造奇迹 ——1962 年春节,这支由普通女工组成的基层队伍临时代表上海出战湛江九城市邀请赛,竟一举夺得团体亚军。两年后的全国比赛中,煤气公司男队与肥料公司女队联袂出征,女队首次为上海捧回团体冠军奖杯。那些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服的姑娘们,指甲缝里嵌着船漆,膝盖上结着老茧,用旧床单缝补的帆在风里鼓胀,她们的胜利没有电视转播,却在黄浦江边留下了最灿烂的笑容。
xc体育,XC-Sports,XCSport官方平台,XC sports,xcsport体育清华园里的训练同样艰苦卓绝。“锻炼!” 的口号声中,队员们完成 40 个元宝起练腹肌,40 个引体向上练臂力,还要往返冲击气象台山坡强化耐力。1965 年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上,清华队在 2000 米荡桨比赛中领先第二名 100 米夺冠,这份荣耀让队员们在数十年后仍热血沸腾。多年后,已是白发苍苍的老队员们登上赛艇,与清华赛艇队同湖竞速,桨声里仿佛又听见了青春的回响。
群众性普及让航海运动成为时代风尚。1956 年初,苏联专家在上海授课的骨干培训班即便设在偏远之地,冬日里仍座无虚席。这些学员回到单位后掀起组建热潮,中华船厂队坚持十年历经三代队员,华东师大队九年更换七批学生,到 1963 年上海一年就举办五次不同规格的比赛,工人赛、学生赛、锦标赛轮番上演。在青岛,栈桥至太平角的海域每天都有舢板穿梭,周末八十多艘帆船竞发的景象,与 “让我们荡起双桨” 的歌声共同构成时代剪影。
续航:消逝与传承的交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航海多项运动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世界范围内开展该项目的国家寥寥无几,加之舢板、攀登架等器材对场地要求苛刻,曾经热闹的码头渐趋沉寂。上海划船俱乐部的船坞不再喧嚣,清华航海队的训练日志也定格在 1970 年队员分配的时刻,那些伴随一代人成长的号子声,似乎被岁月的浪潮淹没。
但航海精神从未远去。许多老队员带着一身技艺转投帆船运动,从裁判执裁到器材制造,从人才培养到技术革新,他们成为中国帆船事业的奠基人。2008 年奥帆赛在青岛举办时,48 名老航海人聚首奥帆中心,看着昔日训练的汇泉湾如今千帆竞发,眼眶不禁湿润。他们中有人曾参与制作新中国第一批六桨舢板,有人曾作为国家队员在波兰、保加利亚的赛场升起国旗,这些记忆早已融入中国航海的血脉。
如今,航海多项运动的基因仍在延续。上海国际帆船赛的游艇码头边,年轻选手或许不知晓肥料公司女队的传奇,但他们驾驭帆船时的协作与拼搏,与当年六桨舢板上的姑娘们一脉相承。清华赛艇队的训练基地里,马约翰塑像旁的静水荡桨台虽已不在,但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的信念,仍通过水上运动代代相传。
六桨舢板或许已退出竞技舞台,但那些在晨雾中出发的身影、桨声里的号子、奖杯上的汗水,早已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珍贵记忆。当海风再次掠过江河湖海,我们仍能听见那段流金岁月的回响,那是属于中国航海人的青春赞歌。
这篇文章围绕航海多项运动的兴衰与传承展开,融入了多地的发展故事与鲜活记忆。若你想补充某座城市的运动史、增加老运动员的具体回忆,或聚焦某类项目的技术演变,都可以随时告诉我。

发表评论